|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黄梅县文化历史

黄梅县文化历史

关键词:黄梅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华诗词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uj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40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黄梅县情概述

  概况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最东端,地跨东经115°45′至116°07′、北纬29°43′至30°18′,与江西省九江市、安徽省宿松县及本省蕲春县和武穴市接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优越,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建黄梅县,因境内山坡多黄梅树而得名,又因闻名海内外的黄梅戏和黄梅挑花发源于这里,故又有黄梅戏故乡和挑花之乡之称。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公里,人口96.16万(2008年),有汉、回、壮、土家、满等15个民族。全县辖16个乡、镇(总计482个行政村、34个街道居委会)。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黄梅镇。
  地形  本县地势北高南低,呈明显三级阶梯状向南敞开。山地34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7%;丘陵480平方公里,占29.3%;平原820平方公里,刚好是总面积的一半,平原地区水面广阔。北部山区是大别山余脉,自西向东由考田、小溪、垅坪、古角四列山脉组成,一般海拔在500至600米左右,最高点考田山乱泥滩山峰海拔1244.1米。中部丘陵是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不足30米,大多为丘陵与河畈相间。南部为百里平川,系长江冲积而成,平均海拔不足15米,最低点只有10米左右。土地肥沃,但水患相当严重。
  气候  黄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寒。年平均气温为16.8℃,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6℃(1969年2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39.2℃(1988年7月18日)。无霜期在214至289天,日照1800至21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日为150天左右,平均雨量为1336毫米,大多集中在6至8月,最大日降水量254.8毫米(1975年8月14日)。易发水、旱灾害。
  水系  本县属华阳河(在相邻安徽省望江县境内)水系。北部山区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修建的古角、垅坪、永安三大水库蓄洪抗旱,共能蓄水2.36亿立方米。其中垅坪水库容量最大,丰水年份可蓄水1.3亿立方米,为国家级大型水库。考田、小溪、垅坪、古角四山分别有四条大河向南部太白、龙感湖注水,河堤多为沙质,山洪暴发时易溃口造成水灾;位于本县东南侧的龙感湖为黄梅连接安徽宿松、望江之官湖、泊湖水域,黄梅境内面积约为22万亩。梅济大港从中边连接太白湖,将太白湖水导入龙感湖,汇入大官湖、泊湖,最后从华阳河排入长江。为防止长江大汛华阳河分洪对黄梅、武穴两县市造成威胁,本县于1978年沿龙感湖西岸筑成38.94公里“八一”大堤,锁住分洪水势。同时修建沱湖大闸、新严家闸和清江口电排站、八一电排站,有效地解决了内涝问题。长江在本县最南部,西从蔡山镇李英入境,东至刘佐乡段窑出境,全线50余公里,沿江筑有58.26公里“黄广”大堤,2000年后实现全线迎水面水泥防浪护坡,堤顶公路全线硬化。本县是长江中下游有名的水乡,自汉代以来,共发生大洪灾42次。最后一次长江干堤溃口是1954年,损失惨重。1998年长江水位超过1954年,全县人民奋起抗洪,确保大堤安全渡讯,取得抗洪斗争伟大胜利。
  农业  本县有可耕地面积76.06万亩,宜林山地50万亩,总水面36万亩,其中可养殖水面23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棉花和油菜。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和全省水产品重点县。全县有近50万亩耕地实行一年三熟制,即油稻稻或麦稻稻三季连作。此外,小麦、红薯、马铃薯、花生、芝麻、板栗、柑桔、黄花、茶叶、葡萄、中药材的出产也很丰富。近年来,山区造林主要向经济林发展。水产品除鲜鱼外,莲、菱、藕、水禽、珍珠、青虾、螃蟹等发展较快。中国香米、挪园青峰茶、五祖雪梨、下新银鱼和黄梅青虾是为优质农副产品,名扬四海。
  工业  本县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有褐铁、磷、煤、石英、重晶石、瓷土和石灰石等,其中以褐铁矿、磷矿、石英矿和瓷土矿最为丰富,已探明的褐铁矿储量为5800万吨,集中在黄梅镇、下新镇和独山镇结合部的马鞍山一带,其中下新镇境内储藏量最多,品位高达48点左右。磷矿集中在柳林境内塔畈一带,石英矿分布在停前、杉木一带。瓷土矿有多处分布,其中以五祖渡河最为丰富,储量达数亿吨。石灰石在杉木文沟、殷福、张福和县东南马鞍山一带,其中文沟石灰石历史悠久,名气很大。
  解放前,黄梅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60年努力,已兴建起冶金、建筑陶瓷、电力、化肥、医药、水泥、机械制造、羽绒、农机修造、砖瓦、酿酒、土畜产加工等工业企业。其中,机械制造、冶金、建筑陶瓷、化肥、纺织、食品等形成支柱性产业,名牌产品有东风系列机油泵水泵,10至21支棉纱、羽绒制品、彩釉地面砖、糯米堆花酒、卢列粉丝等。工业主要集中在黄梅、小池、孔垅、濯港四镇。传统手工艺品有“黄梅挑花”和棉麦工艺画。渡河的陶器也较有名。
  交通  随着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本县成为我国又一个南北陆上交通、东西水上运输的主要干线交汇地区,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新的九省通衢地。铁路有京九、合九两条干线在孔垅并轨过境。重要公路有105国道和纵贯南北的京福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的柳界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16个乡镇均通汽车,全县列养公路全长300多公里。水上运输分为长江和内河两个部分,沿江在李英、二套口、小池口、刘佐口等地,建有10几座码头,其中二套口和刘佐口为深水码头,长年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其余码头望水时可泊大型货轮。内河航运以小型机帆船为主,望水时,机船由源湖溯“八一”港而上直达县城。一个县同时有2条铁路、2条国道、2条高速公路和1条长江黄金水道过境,这在全国县及县级市中是不多见的。
  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54.1亿元,财政收入4.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2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67.72亿元,财政收入5.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8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78亿元,财政收入6.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2元。
  文化  黄梅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广泛的群众参与、政府及社团推动、专家学者的集成润色提高、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等多种因素作用,各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交汇、成长,形成了很有特色的黄梅文化现象。黄梅戏和黄梅挑花闻名中外,2006年双双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著名现代文学作家废名先生的田园文学和当代通俗文学作家周濯街的神话小说是本县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两大高峰。至2007年末,黄梅已获得国家命名的“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戏剧之乡”、“武术之乡”等文化美誉,再加上正在或拟待申报的“佛教文化之乡”、“神话故事之乡”、“黄梅挑花工艺之乡”等等,系列文化之乡使黄梅业已形成十大精品名牌文化之县雏形(另外三大文化为:废名田园文学文化、梅文化和以焦墩卵石摆塑龙为代表的文物文化)。一个县获得若干个文化之乡头衔,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重要城镇  黄梅镇 位于本县中部河谷平原上,105国道、柳界公路及沪蓉、京福高速公路交汇处,合九铁路穿境而过。人口13万。历史悠久。县委、县政府机关和黄梅镇委、镇政府机关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纺织、建筑陶瓷、挑花工艺、食品工业较为发达,为全县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城内的黄梅一中被誉为人才的摇篮,有黄梅戏大剧院和李先念题写馆名的黄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景点有宋代乱石塔、鲍照墓和废名故居遗址等。
  小池  位于本县南端的长江之滨,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由九江长江大桥一桥和二桥将其连为一体,人口11.3万。有1400多年建制历史,被誉为“楚尾吴头”一枝花,为鄂东门户。本县重要河港,水陆交通咽候。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工业有一定基础。郊区菜园经济较为发达,素有九江“菜篮子”之称。1992年起被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拟向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旅游景点有:长江大桥、清江烟雨、妙乐寺等。
  孔垅  位于黄梅境内105国道的中段,人口10.8万,京九、合九铁路在镇东并轨向南,交通优势十分显著。纺织、塑料、农机修造工业基础较好,棉麦工艺画在长江中下游颇有名气。
  濯港  位于县城以南10公里处的105国道线上,人口8.4万。化学工业较为发达,距镇北4公里处的关山被列为省级工业开发小区,有新兴化工城之称。五祖菩萨弘忍大师故乡,有与其有关的离母墩、意生寺等古迹。
  五祖  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处,人口2.6万,依佛教圣地五祖寺而建镇,为鄂东重要的旅游城镇。
  蔡山  县西南重镇,人口9.4万。主产棉、粮。镇政府机关驻地胡世柏镇边界贸易活跃。孤峰突兀的蔡山及其山上的晋梅、江心寺为本县一大旅游景点。“黄梅挑花”工艺品发源地。
  下新  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处,源湖岸边,人口2.9万,为本县也是鄂东最大渔港。1996年起列为国家青虾繁育基地。旅游景点有古雷池、东观日出、宛希俨、宛希先烈士故居及墓地。
  大河  位于县城以西10公里处的柳界公路边,人口7.2万,为本县最大山货集散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在该镇吴祥村诞生。旅游景点有:四祖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诞生纪念碑和吴致民烈士故居及墓地。
  重要人文资源  黄梅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剧、诗词、书法、楹联、武术有广泛群众基础,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戏剧  黄梅戏 曲调优美,婉转动听,乡土气息浓郁,易于传唱,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与京、越、豫、评一起并称为全国五大剧种,驰名中外。本县是黄梅戏的故乡。黄梅戏是在黄梅北部山区的采茶歌和其它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经过与黄梅道情、连厢、旱龙船等说唱艺术结合逐步形成的,于明末清初被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地方剧种。清乾隆年间,随逃水荒艺人流传到今安徽省安庆地区,并在此发展壮大。解放后,黄梅县大力发展黄梅戏,除县专业剧团外,全县还有100多个乡村剧团。传统剧目有36大本、72小出之称。解放后自编自演的剧目有《於老四与张二女》、《知府赊官》、《守护真情》、《邢绣娘》、《奴才大青天》等。其中《於》剧雏形折子戏《过界岭》在武昌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过专场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
  黄梅采茶戏 简称“采茶”,俗名“采子”,是湖北省的优秀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黄梅的民歌小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北部山区盛产茶叶,男女采茶时惯唱山歌小调,于明代万历年间形成戏曲雏形。曲调清新婉转,剧情多以叙事为主。至清代,黄梅采茶向东传入安徽,与徽腔融合,逐步发展为黄梅戏;向赣东北及鄂南传入仍叫“采茶戏”。本地至今仍保留有这一古老剧种,草台班子散见全县各地。
  黄梅文曲戏  简称“文曲”,又称“文词”,俗名“调儿”,湖北地方剧种之一。最初起源于本县盲艺人和逃水荒的群众卖唱乞讨的曲艺。起初主要由妇女单唱,逐步发展为男子配唱和三四人至村头坐唱,并出现胡琴伴奏,至1914年才正式搬上舞台,主要传统剧目有《郭子仪上寿》、《辕门斩子》、《宋江杀惜》、《薛平贵回窑》、《三娘教子》、《陈姑追舟》等几十本。以《陈姑追舟》名气最大。现上演黄梅文曲戏的草台班子多在下半县的水乡。
  古寺观  五祖寺  坐落在县城东北13公里处的东山上,唐时本县濯港人弘忍继承了四祖衣钵,成为佛教在中国的第五代传人,于唐咸享3年(公元672年)借冯茂山(今东山)建道场,弘扬光大禅宗。其弟子慧能和神秀另创顿教与渐教,是为南北二宗,遂使五祖名声大震,被尊称为天下祖庭,名刹香火日盛,直至影响海内外。至宋代最盛有庙宇千余间。后屡遭毁坏,解放前所剩无几,文革时再遭劫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开始有计划地大规模修复。至目前除维修原有的真身殿、麻城殿、圣母殿堂外,先后重修了山门和大雄宝殿等。五祖在我国哲学史上、思想史上都很有影响。在印度、日本、英国、法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里享有盛名,其信徒年年来朝。现任方丈为在国内外有很高知名度的见忍法师。
  四祖寺  坐落在县城以西15公里处。四祖道信得法于三祖僧璨,在此建道场,传法五祖弘忍后圆寂于此。现存几间庙宇及其灵润桥、毗卢塔等景观,建筑特别。灵润桥有一股小溪,其巨石上有唐柳宗元手迹“碧玉流”三字石刻。1995年,本焕大和尚就任四祖方丈,投入巨资修复四祖寺。修复后的四祖寺庙宇建筑群颇为壮观,游人骤增。
  高塔寺  始建于唐,毁于兵灾。宋天禧年间,唐守忠兄弟复建殿亭寺宇及砖塔一座。塔12级,高170尺,内坐铁铸四大部洲菩萨一尊。塔为乱石砌成,又名乱石塔,颇有建筑风格。后塔的上部有些倾斜,遂于上世纪80年代重新修整。
  意生寺  在县城西南7.5公里处,据传:弘忍母周氏孕弘忍时,被外祖父、母所逐,周氏只好移住化城山破斋。弘忍成为禅宗五祖后,在此建寺纪念其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前,在鄱阳湖一带大战陈友谅,曾驻扎此地,见此山风景秀丽,又有弘忍与其母的这段传说,便心血来潮,挥笔写下“天下苐一山”的匾额敬于寺门,有人当众指出朱将“苐”字写错了,应为竹头,而不草头,朱狡辩说:“哪有山不长草呢?”于是后世便有草头第的写法。
  妙乐寺  在小池东郊3公里处,占地102亩,由现任黄梅县政协常委妙乐法师投巨资兴建。
  古墓  鲍照墓  位于县城西郊,墓前有一石碑高约2米,上书“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
  王仙芝墓  王仙之,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公元878年战死于黄梅,葬五祖多云山广福寺前。
  岳忠武王子岳震、岳霆墓  在县城北8公里杨梅岭老树坡。当年,黄梅曾是抗金前线,岳飞引兵驻守过此处。南宋绍兴11年12月(公元1142年1月)岳飞被秦桧杀害,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隐姓埋名避难于此,死后葬于此地,当地岳姓大多为岳飞后裔。岳震、岳霆隐居黄梅期间,将其父研创的岳家拳记录整理成一部表现岳家拳术拳理的武术专著《武穆遗书》,并教其子孙及黄梅青年演练和防身健体,遂使黄梅成为岳家拳的正宗发源地。
  古遗址  境内迄今发掘出的古村落遗址有塞墩遗址、赶墩遗址、窑墩遗址、河沿山遗址、钓鱼嘴遗址、焦墩遗址等,其中以塞墩遗址和焦墩遗址最具代表性。
  塞墩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感湖中,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遗物有边体磨光双孔石斧及单孔石斧、石环、石箭簇、陶纺轮,红、灰、黑各色各样花纹陶器,空心,实心的鬲足、豆足、红烧土等。
  焦墩遗址及卵石摆塑龙 位于县城南13公里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1993年夏,修建合九铁路的筑路工人挖掘路基时,发现一片颜色各异的卵石,经考古专家鉴定为一条“卵石摆塑龙”,距今6000年左右。这条龙由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河卵石拼成,长4.46米,高2.26米,鱼尾、兽爪、蛇身、鹿头;张嘴曲颈、长角后扬,龙首高高昂起,眺望远方。龙身呈东西走向,形态生动,威武雄壮,状若腾飞。这一发现轰动世界,被称为“东方第一龙”。它的发现,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佐证,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原始天文学以及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挪步园避暑山庄  在县城北27公里处。史载,本县明末兵部尚书汪可受晚年告老还乡,请求皇帝赐一挪步之地躬耕余生,皇帝恩准并赐该地。汪在此筑园耕地,贻养天年,留下许多遗址及其传说。上世纪70年代,城挪公路贯通后,县委、县政府在此设管理处,修建宾馆,供劳动人民休憩之用。挪步园海拔1000米以上,盛夏,白天最高气温只有29℃,夜里不到10℃,树木葱茏,山花烂漫,清风送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享誉省内外,有鄂东避暑山庄之称。
  革命纪念地  红十五军诞生纪念地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大河镇吴祥村。1930年10月,红八军四、五纵队,根据党中央指示于考田山吴祥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军。1991年,国家在这里修建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军成立纪念碑,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碑题写碑名,李先念主席作了“红十五军诞生纪念地”题词。
  柳林河烈士殉难地  位于县城以北35公里处。1931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一次屠杀革命干部、群众及其家属600余人,造成著名的柳林惨案。解放后,党和政府在烈士殉难地修建了纪念碑。
  宛希俨、宛希先烈士纪念碑及其故居  二宛为叔伯兄弟,下新镇宛大屋人,早年参加革命,均为中共党员。宛希俨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是,在他主编《楚光日报》和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期间,利用新闻舆论为革命鼓与呼。他冒着极大危险,先后在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郭沫若《且看今日之蒋介石》。1928年4月4日就义于江西赣州。宛希先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在于:在秋收起义部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坚决支持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军,保存并壮大了革命实力。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十分器重宛希先,二人一起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呕心沥血。1939年2月牺牲于江西永新县大湾。解放后,党和政府保存了二宛故居,并修二宛墓,树立纪念碑。
  邓雅声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在今杉木乡藕塘村邓老屋。邓雅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本县早期党的活动分子和革命家,在党内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农民部秘书、中共京汉铁路区特委书记等职。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汉口。邓雅声擅长格律诗词,经常用诗词来鼓吹革命,唤起民众。他和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交往密切,其律诗很受毛泽东推崇。故居保存完好。政府在故居西南修建了烈士纪念碑。
  古树  晋梅  在城南35公里处的蔡山上,其山上有一寺,名曰江心寺。寺前有一棵古梅树,史载为晋代大和尚支遁亲手栽种,距今有1650多年,是我国梅界寿星。古梅枝繁叶茂,冬春二季各开花一次,故称“二度梅”,其色乳白,布满枝头,煞是耐看。
  油朴树  在五祖寺飞虹桥上方有三棵油朴树,犹如三个哨兵,挺立寺前。史载,其树与五祖寺同龄,约有1300年左右生长期。树身需三人合抱,树冠遮天蔽日,树下终年浓荫。三“兄弟”同为黄梅树界寿星。
  黄梅工艺·黄梅挑花  一种手工艺装饰品。据县志记载,唐宋时代起,黄梅农家妇女就开始了挑花工艺,它用元青布做底,用各色丝线在上面挑花绣朵,其图案有名花异草、山水园林以及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产品可做头巾、台布、窗帘等。1938年,黄梅挑花被选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解放后,周恩来总理点名用它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棉麦画  一种立体工艺画,孔垅人首创。它以在白布上绘有山水花草图案为背景,然后粘上用棉花、麦秆制造的立体主图形,最后饰以镜框和玻璃。此画色彩分明,立体感强,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以孔垅德化村农民卢登桥的制造最为有名。
  岳家拳  岳飞研创的一套拳法,其要求是“手到脚到,气到声到,手起步落,如弓放箭,一发即到,气势磅礴,无坚不摧”。金兵因此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岳飞被害后,在黄梅避难的岳震、岳霆遂将父亲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拳歌记述整理成一部书,叫《武穆遗书》,使岳家拳在黄梅世代相传。1986年,岳飞第27代孙、黄梅县燃料公司工人岳进,在徐州举行的全国民间武术大赛上表演岳家拳,获得金奖,轰动了国内外武林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县人民响应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战天斗地,改造河山,发展经济,图富图强,使其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将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加快黄梅建设步伐,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
                  (石雪峰执笔)
  

 


依托人文资源优势 大力建设诗词之乡
黄梅县诗词学会
  
  黄梅县文化底蕴深厚,黄梅戏、黄梅佛教、黄梅挑花、黄梅武术、黄梅诗词、黄梅楹联、废名田园文学、黄梅神话故事、黄梅梅文化、以焦墩卵石摆塑龙为代表的文物文化等合称为黄梅的十大文化。至20世纪90年代末,黄梅已获“戏剧之乡”、“武术之乡”、“佛教之乡”、“楹联之乡”等多个文化之乡美名,再加上2001年4月6日所获得的中华诗词学会命名的“诗词之乡”,黄梅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系列文化之乡。
  一
  在黄梅县有一道奇特的风景,这就是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学龄儿童,见面对诗,落座填词,用诗歌叙事说理,用诗歌回答问题,甚至用诗歌为人指向引路。
  这是一种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而这一文化底蕴有其独特的根基。黄梅地处吴头楚尾的长江中游北岸,古代这里当我国东西水道南北陆路之要冲。长江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其境内的低洼湖泊里不断堆积,形成巨大的长江冲击平原,天然造就了一片广阔肥沃的大地,再加上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业出产十分丰富,有收获一年“人穿绸缎,狗穿衣裳”的说法。居民衣暖食足自然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是此黄梅土地上的教育首先发达起来,良好的教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诸如佛教、戏剧、武术、挑花、诗词、楹联等系列群众文化事业得以兴盛。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对外宣传了黄梅推介了黄梅,使黄梅在五湖四海的知名度得以逐步提高,这样又深深地吸引了各路专业作家队伍来黄梅观光游历写实采风,自唐宋以来,许多文化名人尤其是像李白、裴度、白居易、张祜、柳宗元、张籍、宋之问、欧阳修、王安石、曹雪芹、张维屏等这样的诗词大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群众爱好是基础,专家学者来访则为其带来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在这一推力的作用下,黄梅本土上的诗家词人迅速成长,唐宋元明清历代史籍记载的黄梅籍优秀诗词作家不乏其人,至近现代,黄梅籍在全国有影响的诗词大家更是灿若繁星。如20世纪初叶的废名、邓雅声等就是最杰出的代表,其中邓雅声的格律诗词成就最高。1926年前后,邓雅声在武昌从事农运工作,在都府堤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与毛泽东共过事,并切磋过诗词。毛泽东诗词在中国现代诗词领域可说是登峰造级了,但毛泽东却很肯定甚至着意推介邓雅声的格律诗词,这也就说明了邓雅声的格律诗词造旨很深。“饮弹从容向天笑,长留浩气在人间”。这气贯长虹的断头诗,便出自邓雅声笔下,可惜邓雅声只活了不到30岁就为革命牺牲了,要不然中国格律诗词当有一座新的高峰。
  二
  真正将黄梅诗词推向高峰的是现当代的黄梅儿女们。据统计,至2009年底,黄梅共有诗词会员3000余人,联系全国各地歌咏黄梅的诗词会员近8000名,在黄梅本土上编辑、出版诗词期刊(报)20多种,年发表诗词作品2万余首。共出版个人诗词专集100余种。其中不少诗作获全国诗词大赛奖项,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黄梅当代诗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凡来黄梅就此做过专题考察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黄梅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下一致有一个统一的高度认识:诗词与经济可协调互动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梅县从上至下对发展诗词事业都十分重视,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头戏来抓,巧妙运用诗词来促进以经济建设为龙头的各项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抓好抓落实,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诗词事业写进党的工作报告或政府工作报告,十、十一届县委还委托县委副书记兼任县诗词学会会长,统管全县诗词发展事业的运作,县委书记和四大家领导几乎是人人吟诗填词,县里对德能勤绩俱佳而又会诗词的年轻干部予以优先提拔或重用,2005年,县委更是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为发展诗词事业设立“特别贡献奖”,重奖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文芳等人。所有这些,都从客观上烘托起了发展诗词事业的气氛。
  二是广建群众性的诗词组织:发展必须有载体。县里于1987年率先成立诗词学会并主办《流响》诗刊和诗报,在这一龙头示范作用下,各乡镇、县直机关以及一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纷纷成立诗词分会,创办各自的会刊会报。群众性的诗词组织甚至渗透到了家庭,退休教师胡柱国对诗词如醉如痴,他独树一帜在自家办起“诗联”培训班,十年不辍,专向中小学生和子孙讲授诗联知识,以培养小诗人为乐。诗词组织多、诗词刊物多、诗词辅导教师多,“三多”为为广大作者吟诗填词提供了极大方便,亦使他们发表作品有了广阔的天地。
  三是选好领头人:核心和凝集作用都十分重要。黄梅的群众诗词组织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为诗社工作无报酬,完全是自娱自乐。即便如此,他们的领头人和骨干成员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县诗词学会和各分会都有一批潜心于诗词事业的热心人。县诗词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刘文芳十余年来无报酬担任县诗词学会要职并主持会刊《流响》的编务,以“不顾年高多病、不理闲言碎语、不怕碰钉子丢面子”的“三不”精神引领全县诗词事业向前发展。2005年新春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委破例给他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以褒扬他在这一领域里的业绩。2006年,许振球、刘文芳两位会(社)长相继离任后,由县政协原副主席石国祥继任会(社)长。新会(社)长上任后,致力于诗词会(社)事业的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一是注重队伍建设,刻意从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提高会(社)成员素质。二是大力改善办公条件,对外树立形象,对内提高会(社)员信心。三是对《流响》诗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为机关刊物注入新的活力。即在内容上更注重诗词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更注重组织诗人词家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准确反映社情民意,让诗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形式上,改《流响》诗刊的书籍装祯为杂志装祯,改黑白单色印刷为彩印,使之容量扩大、版面活泼、栏目增多。改版后的《流响》诗刊给人一种焕然一新感觉,受到诗词界和社会各界好评。孔垅镇文昌阁诗社社长许学群本在建筑公司担任职务,为了该镇诗词事业的发展,他先后为诗社捐资15000多元,将自家住房的一层楼无偿提供给诗社办公。从1998年起,他干脆辞去建筑公司职务,一心专事诗词事业。还有《流响》诗刊副主编熊步龙在先后失去老伴和爱子的悲痛情景下,仍然坚守岗位精心编辑。“我失去了亲人,但我不能失去诗词。”他的这句话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还有小池镇清江诗社社长王纬三年笔耕不辍,创作出轰动诗词界的12万字“三国演义”叙事长诗。正是在这些强势领头人的带动下,黄梅的诗词事业才能如火如荼,才能出现父吟子咏、兄唱弟和、姐歌妹续的繁荣局面。
  四是走广泛联谊之路:诗企联姻以求可持续发展。黄梅诗词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促进诗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就是诗企联姻,将诗词与经济建设融于一体,以获得双向发展、诗企两赢的良好效果。这些年来,黄梅县诗词学会与九江长江大桥、金融、商业、民政、民营企业等数十家联合举办主题专刊,请诗人词家到企业采风,写诗填词,对外宣传黄梅推介黄梅和弘扬本企业,收效甚好。各分会亦效仿总会的作法,与各乡镇各战线企业联姻,使全县诗词进工厂、进企业、进商场、进学校、进机关活动一发不可收。由于有了企业出资,像“黄梅杯”、“廉政杯”、“人口杯”、“教育杯”、“经贸杯”、“挑花杯”等面向全国的诗词大赛得以顺利开展,黄梅在全国的知名度在这些活动的强势促进下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是持之以恒抓基础,诗教进校园为诗词事业培养后继新人。从上世纪末开始,黄梅县将诗教进校园列入重要办事日程紧抓不放,全县各中小学均开辟了诗词教学课程,一些重点学校成立了诗词分会,办起了诗刊诗报,开辟了师生诗作发表园地,黄梅一中、黄梅县实验小学和黄梅县孔垅镇七里小学等学校还创造性开展诗教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县实验小学于2009年创建为全国先进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中小学开展诗教工作,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此举为诗乡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诗乡之树常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诗词之乡”的群众诗词事业紧密围绕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而诗词事业自身的发展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2008年12月30日和2009年国庆前夕,县诗词学会分别组织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诗词吟唱赛”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诗词吟唱赛”大型活动。面对亿万建设者创下的辉煌成就,面对神州大地一派茑歌燕舞的生动景象,面对改革健儿留下的一串串革故鼎新足迹,作为时代鼓手和社会的百灵鸟的诗人词家们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他们以满腔的政治热情放声高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点染各行各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描绘祖国山河的似锦繁花,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调整发展和巨大变化的经验。吟唱现场气氛热烈,显示出一派盎然春意,这也预示着“诗词之乡”的诗词事业又一个发展春天来临。2010年,黄梅县诗词学会在酝酿实施一个大动作,拟在全县最大的文化公园建设大型诗墙,以展示“诗词之乡”的诗人词家的作品风采。
  我们有信心将“诗词之乡”的群众诗词活动推向更加蓬勃向前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5月18日


  “黄梅文化现象”成因说
             石雪峰
  
  近20年来,黄梅县陆续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命名的“戏剧之乡” 、“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等荣誉称号,再加上正在或拟待申报的“佛教文化之乡”、“神话故事之乡”、“黄梅挑花工艺之乡”等等荣储,系列文化之乡使黄梅业已形成十大精品名牌文化(另外三个品牌是废名田园文学、黄梅梅文化和以卵石摆塑龙为龙头的文物文化)之县雏形。有专家学者将此现象概括为黄梅文化现象。
  黄梅是个只有1700多平方公里、96万人口的弹丸小县,何以能形成这样密集形的文化现象呢?
  优越的地理区位。黄梅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万里长江从南侧奔腾而过,在此沉淀形成巨大的冲积平原。境内河网密布,士地肥沃,气候宜人,出产丰富,是为鱼米之乡。古有“收获一年,人穿绸缎,狗穿衣裳”的说法。经济上的富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早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前,这里就有众多人口居住,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上个世纪90年代在其濯港地区考古发现的6000多年前焦墩卵石摆塑龙就曾轰动了世界。黄梅地处鄂皖赣三省结合部,古来水陆交通就十分便利,尤其是古代,这里当我国南北陆路东西水路交通之要冲,各类文化在这里交融汇集,滋生成长,形成流派,然后向周围扩散。最典型的要数佛教文化。印度佛教徒菩提达摩在南北朝梁武帝时代由海上来中国,从广东登陆后沿今日之京九铁路线北上传教,所传四祖、五祖在黄梅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佛教最大的一支流派——禅宗。黄梅是为举世公认的禅宗文化发源地,古来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优越区位所带来的经济富饶和交通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灿烂的黄梅文化。
  广泛的群众参与。黄梅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以黄梅戏为例,这个县从山头到湖尾,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有黄梅戏草台班子,经常是不化妆不搭台,随时随地唱起来。县人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几出,所谓“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是也。黄梅是岳家拳的发源地,有十男九打的说法。黄梅人所称的“打”即是会拳脚有武功。黄梅人对诗词、楹联、书法情有独钟,走在路上,随便找个人与其吟诗作对或讨论书法,保证有所收获。若到春节则是书法大比武的时光,家有幼童能识文断字,则不请人代书对联,那怕字写得如同蚯蚓,亦上墙自赏。黄梅女子个个会飞针走线,有一手上好的黄梅挑花手艺。所有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古以来倡导的结果。在黄梅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篇章说的是以吟诗作对择偶、唱戏相亲、婆媳姑嫂比挑花、兄弟叔伯论武功的故事。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能量是十分强大的。在黄梅的领导讲话和工作报告中,运用诗词、楹联和戏曲故事来说明问题比比皆是,文件报告标题炼字选词讲究平仄对仗,那在全省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政府及社团推动。自古以来,黄梅不论新旧政府,都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比赛,并给优胜者发奖。每年不论年成好坏,春天是最热闹的季节,戏是要唱的,拳是要耍的,龙灯是要赛的,文化年直要闹到“蛤蟆叫咚咚,家家户户浸谷种”方才罢休。2005年,黄梅县委、县政府就给五位在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者披红挂彩,颁发“特别贡献奖”。政府的看重,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于是许多文化人朝思暮想获此殊荣,他们便组成了许多社团,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夺魁。黄梅的剧团、诗社、联苑、武馆、说书场、故事会、挑花工艺室到处都是。仅正儿八经经县民政局登记在册的诗社就有20多家。各类文化人在这些社团的组织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其文化就不断推陈出新。
  专家学者的集成润色提高。黄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文化精英。在《黄梅县志》中,可以找到名姓的大和尚、大作家、大戏剧家、大书法家、大诗词家、大楹联家、大故事家、大记者、名编辑、名拳师、名挑花能手就有几百人。早在唐代,黄梅濯港人弘忍便成为禅宗之集大成者,从而使佛教文化在黄梅长盛不衰;清代被誉为黄梅戏皇太后的黄梅孔垅人邢绣娘将黄梅戏一路唱到京城,受到乾隆皇帝的最高奖——御赐“采茶名伶”匾额;上世纪80年代初,黄梅岳家湾人岳进在徐州举行的全国岳家拳术大赛中,一举夺得一等奖,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已故黄梅戏艺术家桂遇秋先生毕生搜集整理流散在民间的黄梅戏剧本,终于完成了290多个大小剧目、计400余万字的《黄梅戏剧本资料》的整理、校刊、出版,使宝贵的传统黄梅戏得以继续流传;中共黄梅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周濯街先生以流传在黄梅的中国各路神仙故事为素材,创作出40多个长篇、500多个中短篇、计1500余万字的系列神话故事,成为享誉当代浦松龄的神话大师,知名于国内外。正是这些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才使得黄梅文化沿着“繁荣——普及——提高”这条轨迹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这亦是使黄梅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四季常青的关键之所在。黄梅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历史的且不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梅就明确提出了“文企联姻”的发展思路,文化为企业服务,企业作文化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黄梅惯用的招商引资方略。在“文企联姻”思路的启发下,有的文体单位更大胆创办实体,走以文养文的道路。如黄梅顶尖的岳家拳师就都办起了武校,挑花能手办起了挑花工厂,楹联诗社办起了印刷厂,乡间黄梅戏剧团办起了农场或手工企业,忙时从工务农,闲时唱戏娱乐,其生存发展游刃有余。
   当然,促使黄梅文化现象形成的因素还有许多许多,如黄梅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向来是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外来文化人介入、推波助澜,如历史上的鲍照、李白、贺知章、白居易、柳宗元、张维屏、曹雪芹等大诗人大作家都曾来黄梅采风写作,这无疑是对黄梅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推动。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